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规校训

校规校训

发表日期:2017-01-10  来源:   作者:
 
 善
 
人们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说人不要认为善行很小就不去做,不要认为恶行很小就去做。一个小小的善行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小小的恶行也许会酿成终生的遗憾。让善的种子在你的心间萌芽并开花结果,快乐与温暖就会常伴你的人生。
 
一、何为善:
1、善的字体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说文或体
  甲骨文“善”是“膳”的本字,甲骨文“善”字是由“羊”和“目”两个部件组成。 古人以“羊”为美味,因而“善”有美好之意, 故后世另造“膳”字来表示它的本意。金文和小篆“善”从“    ”表示众口夸赞的意思。“说文或体”与现在的字形相近。现在善的基本意是善良。
《说文解字》中“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美”同义。
(美   mei3   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   臣铉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
2、老子的《道德经》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为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句话意思是:
  有道德的人就像水,水能够跟万物融合却不会跟万物相争,还能处在大家都讨厌的低下地方,因为这些特性所以可以说水跟道很接近了。 
有道德的人像水处在低下的地方一样的谦虚,心就像水一样的渊博沉静,付出就像水滋养万物一样的不求回报,言行就像水照万物的清晰一样的有诚信,为政就像水能除垢一样的有政绩,做事就像水能方能圆一样的有最好的功用,行动就像水能随顺外物变化一样的顺应时势。有道德的人就像水的不争,因为不计较所以就没有怨尤。
  “上善”是指的上德者, 最好的最慧性的修养者,象水没有私欲,不求回报,无所谓得失,处下也不争。无处不在。有益于万物。 
  只有外在形体的美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的美。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向来有一种美善合一的倾向,儒家所说的“美”其实要求道德上的“善”。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指人的外在文饰,“质”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与“质”统一的人才是孔子所认为的“君子”。这是美学史上内容与形式力求统一的审美要求。在内外不能同一的时候往往由内在决定外在。在孔子那里,即是“美”要受到“礼”的约束。而庄子在《人世间》、《德充符》两篇中写到许多外形丑陋的人,这些人却受到世人的喜爱与尊重,可以称作是美的,其之所以美是由于内在的精神力量所驱使。内在道德品质的高尚补偿了外在形体上的缺憾。中国古典美学的这种传统影响深远。

二、“善”之名言: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2.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3.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这句话提倡见善就学、知错就改的美好品德。不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进步。这句话还强调,做人不仅要是非分明,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尽力做好事,永远不做坏事。
4.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5.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6.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8.为善则预,为恶则去。
    做好事要积极参与,对坏事要避而不做。这句话强调,做人不仅要是非分明,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尽力做好事,永远不做坏事。 
9.善恶之殊,如火与水不能相容。——宋•欧阳修《祭丁学士文》
殊:不同
善与恶就像火和水一样完全对立,不能并存,意指有德才之人当疾恶如仇,有鲜明的是非观念。
10.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宋•杨万里《庸言》
人要做好事,一百件也不算多;若做坏事,一件就足够了,意指好事多多益善,坏事一件也不能做。
11.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
毁:诋毁
一个人做好事,不必自夸,周围的人也会称许;一个人做坏事,不必自毁,周围的人也会诋毁,意指一个人的言行好坏瞒不过周围的人。
12.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
这是强调行善弃恶的意义。
13.善是一种循环。(英国的格言)
14. 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马克•吐温
15.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 贝多芬
16.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戴尔•卡耐基
17.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罗素
18.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福楼拜
19.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高尔基
20.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卢棱

三、人性本善——善的故事
1. 特蕾莎修女——贫民窟的圣人??
   特蕾莎修女(1910~1997)生于南斯拉夫,37岁正式成为修女,1948年远赴印度加尔各答,且于两年后正式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竭力服侍贫困中的最穷苦者。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9月葬于加尔各答。
  特蕾莎修女1910年出生在南斯拉夫境内的一户阿尔巴尼亚农家,那一带一直为贫穷、混乱和民族战争所困扰,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 17岁时发了初愿,到爱尔兰的劳莱法修女院学习,随后到印度大吉岭受训。27岁时发誓终身愿成为修女。此后,她放弃在女子学校和修道院做老师的优雅生活,向教会请求批准辞职,走出修道院的高墙,来到世界上以贫民窟多且脏而闻名、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恶梦之城"的加尔各答,走进那些不避风雨的贫民窟,置身在贫困者中间。她在那里开办了一所学校—圣马利亚中学,让那里较大的孩子受教育;她从美国医疗遣使修女那里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医学常识,然后到患病者的家中去医治他们。她亲手握住快要在街头横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最后的一丝温暖,让他们含着微笑离开这个残酷的世界。她亲吻那些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细心地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她亲切地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 
  自1952年开始,德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街头遍寻垂死者,她和她修道院(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修女,将爱心和慰籍分别带给400万被舍弃街头的人。但出乎意料的是,有过半数的人,在德蕾莎修女等人的悉心照料下,日渐康复了。
  她曾动情地说;“我们做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特蕾莎修女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好像母亲给孩子讲故事,没有花招,没有卖弄,有的只是一颗直白坦率的心灵。她微笑者说,让我们记住这一点:没有人不需要关爱,我们要总是以微笑相见,尤其是在微笑起来很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微笑。
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牐? 
  可是,她住的地方,惟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牐? 
  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牐? 
她,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也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特蕾莎嬷嬷”。
  1997年9月,当她去世时,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在特蕾莎修女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至善的一面。
 
2. 大山深处孤身支教——徐本禹
“我愿做一滴水 / 我知道我很微小 / 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 / 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摘自徐本禹的日记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郑家镇前景屯村一个贫寒农家,后考入华中农业大学。他知道知识可以改变贫穷,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念完大学。学院知道他的情况后,将他列入特困生进行帮扶,为他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困难补助、特困生奖学金。这些爱的甘露滋养了徐本禹的心灵,当他领到第一笔勤工助学报酬时,就用来资助了山东费县一个叫孙姗姗的特困小学生。
  2004年的春天,学校发给他400元特困补助,他拿出200元捐给了"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还把100元捐给了山东聊城师范学校一名特困生。2001年3月,徐本禹在湖北电视台做嘉宾。主持人给了他500元钱,他把其中的200元给了班上一名家庭条件很差的同学,100元寄给了山东那个他曾资助过的特困生,100元寄给了湖北沙市孤儿许星星。在大学四年中,他在食堂洗盘子,在图书馆、计算机房当管理员,在节假日做家教,用菲薄的勤工助学收入,不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02年6月,徐本禹同另外四个同学组成小分队赴贵州参加社会实践,山区孩子们的眼神,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社会实践结束时,他感到自己有一种无法回避的责任。他大声的告诉他们:"明年我毕业了一定回来教你们!" 
  2003年春天,徐本禹考上了本校硕士研究生。但他找到学院领导:"我要申请保留研究生学籍,去贵州义务支教两年"。学校认为徐本禹的选择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可贵精神,支持他、帮助他,则是大学应当履行的职责。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启程去实践他阳光下的诺言。临行前,他从自己刚获得的6000元国家奖学金中拿出2400元交给辅导员,请她给自己一直资助的湖北沙市孤儿许星星每月寄100元作为生活费。

  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电,不通车,不通电话,寄封信也要跋涉18公里崎岖山路的信息孤岛,一日三餐是一成不变的包谷渣和酸菜汤。支教工作也远比他预计的困难,更让他焦心的是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每到课余或周末,他就要挨家挨户动员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回到课堂上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岩洞中的小学因徐本禹的努力开始迅速发生变化,来上学的学生由原来的140人增加到现在的250人,学校也搬进了新建的校舍,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2004年春,大方县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邀请徐本禹去做了一场报告,并领他参观了这个乡的大石村。大石村的条件比狗吊岩村更艰苦,这让徐本禹更加寝食难安,他萌发了转到大石小学支教的念头。学校支持他转点到大石村,并捐助8万元改造校舍。此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纷纷前往当地开展助学服务,数十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先后来到这里,含着眼泪用他们的笔和镜头记录和报道了徐本禹的感人事迹…… 
  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专程来到大水乡,看望了徐本禹,并赞扬说:"徐本禹的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贫困地区缺乏人才,他能带头从大城市来到贵州边远贫困工区支教,为青年知识分子树立了一面旗帜,给我们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徐本禹先后被评为新浪网"高校最具影响十大人物"、中国教育在线"高校十大新闻人物"、新华网"高校十大新闻人物"、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华中农业大学授予徐本禹"优秀共产党员"、"杰出大学生"称号。
  徐本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说是“小事”,他获得“感动中国”提名,首先告诉我们:感动别人感动中国甚至感动世界,并不一定需要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凡人小事,只要有“爱”的进驻,那就是最大的“感动”。 
请读一读2004"感动中国"写给徐本禹的颁奖词,你也会感到善的力量。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里屯5号 CopyRight 2011-2013 All Right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64162264 邮箱:bjsltyz@sltyz.com 邮编:100027
友情连接:中国禁毒数字展览馆
京ICP备050389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