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高中课程改革——趋势和特点 (一)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从产生起就承担着两大任务,解决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这两大任务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国家,往往形成不同的解释,因此,时而偏颇,时而矫枉过正的钟摆现象屡见不鲜,即使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如何正确处理好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关系,仍然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中最热门的课题之一。
一、高中课程的改革趋势
(一)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如同经济发展必须接受市场调节机制一样,高中办学模式也必然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只有当学校造就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受,学校的价值方能体现。过去那种单纯把高中作为高等学校预备班做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高中的办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来划分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以升学为目标的普通高中,如英国的公学、德国的文法中学、新加坡的特选学校,以及其它国家称之为精英学校、天才学校、重点中学等。这类高中以学术性课程为主,兼学些象征性的职业技术课程。第二类是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高中。如香港的先修职业中学、英国的城市技术学校等,这类高中也学习学术性课程但课时相对少些,内容要求较低。第三类是兼顾升学和就业的综合性高中。这类高中同时兼顾文化基础知识,学术性升学知识和职业技术知识,便于学生从中选择自己的最佳发展。美国的公立中学中,约有80%以上都是综合中学。瑞典从七十年代起,也把普高和职高结合在一起改建成综合高中。德国的双重文凭中学也近似这类性质。第四类是一些专门性较强的特殊高中。这类高中不但要学好一般文化基础知识和学术性较强的课程,而且还要学习相当于大学预科的较高层次的专门知识。如韩国的“科技高中”,学生的自然科学、计算机的理论、实验的难度和所耗课时都比一般高中多得多。这类学校在发达国家中深受青睐。
从发达国家的中等教育现状来看,高中的普及率日趋增长,许多国家均在90%以上,而且升学问题的矛盾也渐渐缓和,在一些国家中,进名牌大学的竞争是激烈的,而进一般的社区院校则是视高中毕业生的愿意程度而言。因此,人们充分认识到,把普通高中办成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学习高难度学术性课程为目的的传统模式,势必造成教育的浪费和辍学现象的增加,不利于多种人才的培养。人们期望通过改造原有的中学结构创立新的高中模式,使教育与劳动、理论与实践、升学与就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日本正在创建“综合选择制高中”:在同一校园内设置两所以上的高中,各所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学校的设施、设备可以共同利用,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科目,学分可以互换。这样的办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性要求。德国的双重文凭中学从1977年开始实验,仅用了短短十年时间,实验的学生从220名发展到5.75万多名。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学生的能力差异,建立多种模式的高中教育,让学生发挥各自聪明才智,这是世界各国高中改革的趋势之一。
(二)高中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内核,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反映。世界各国正在探讨急待解决的三个问题是:第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不断分化和综合,新的高中课程设置中怎样科学合理地反映出这种趋势;第二,知识剧增,如何解决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最必要最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发展自己的能力;第三,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立程度不一的课程,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目前,各国正在实施和即将实施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采取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课时是一个常数,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各个科目在学生活动总量中的比例,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一般说来,必修课为学生提供最必要最基础那部分知识和技能。选修课从拓宽或加深知识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宜个性发展的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优化结合,可以较理想地解决课时有限和知识无限的矛盾,是解决共性与个性,打好基础与发挥特长,共同提高和因材施教等矛盾统一的重要途径。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亚洲国家与地区,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多年来一直为选拔人才与应试教学服务的。在六、七十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虽然也开设了一些选修课,但由于必修课内容要求过多,升学考试压力始终伴随着整个高中阶段,所以比重很小的选修课形同虚设,无济于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八十年代前也是抱着小心谨慎的态度尝试选修课制度,高中的选修课课时严格控制在10%左右。近几年来,这种状况大为改观,如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90年12月公布的“关于高中教育改革的中期报告”中指出:“要改变现在高中教育的‘死板的教育’、‘考试竞争的激化’、‘非本人意愿的入学及中途退学增多’等状况”,高中改革的方向是“摒弃扩大优劣差距的日本式纵向竞争,共同发展横向复式的多选择型竞争”。从1994年起实施的日本新高中课程计划已充分体现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优化结合的精神。例如,在规定的11—12门必修科目中,只有数学Ⅰ、国语Ⅰ、体育和保健等科目是共同必修的,其余都为选择必修课。新高中课程计划还将普通高中学科的科目从原来的43个增加到60个,为学生的兴趣学好、特长和毕业后志向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余地。解体后的苏联,以俄罗斯为代表,国家也建议高中学生应该在掌握统一的高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开设20%—25%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
当然,选修课课时并不是多多益善。美国等一些国家在保证一定的选修课课时的同时,提高了必修课的比重,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早在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选修课就有设置过多过滥的倾向。有的中学,选修课的比例高达50%;有的中学,选修科目多达数百种。在没有外界的压力,人常常会有惰性,有些高中生往往选轻松易学的科目作为获取学分的手段,结果,中学的课程设置程度下降,内容分散以致不复有一个中心目标。据1983年的统计,美国中学毕业生只有31%读完中级代数,美国中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所用的时间是其它工业化国家学生的三分之一;没有一个州规定高中毕业生必修外语,等等。英国的学校课程也经过整整十二年的酝酿,才于1988年正式颁布了教育改革法案,从此英国有了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国家课程。这些要求严格的必修课对增加国力和竞争力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2、采取分科制和分段制相结合。普通高中不像文法中学或职业高中那样目标明确,升学或就业,普通高中的学生的能力分布参差不齐,因此世界各国大都采取分科制或分段制或兼而有之的办法来解决培养目标的能力分层问题。如法国的普通高中学生以前一进学校就依据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进行分科学习。从八十年代中期,法国教育部采用了分科与分流相结合的方式,即高一学生为共同学习基础知识阶段,高二高三为分科学习阶段。学生按八个不同的学科组合进行学习:A组课程以哲学与文学为主;B组以经济与社会科学为主;C组以数学与物理为主;D组以数学与自然科学为主;E组以科学与技术为主,这五个组合设于普通高中。F组以工业应用为主;G组以经济、商业与管理为主;H组以信息科学为主,这三个组合设于技术高中。这种分流与分段相结合措施的优点是:逐步定向,与社会需求对口,兼顾基础学习和升学就业的不同需要。此外,还有些国家采用规定学分来帮助学生进行分流,如英国,学生如果打算进入大学数学系深造,他必须在高中阶段修满足够的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等科目的学分。如果他只打算选修难度不同的四套数学教材中任一种,那他只能主修大学的其它系科而不是数学系。加拿大等国则通过不同学习计划和多种证书来实现高中学生的分科或分流,例如,有的学校为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升学或就业的学习计划,有的学习计划在加深加宽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分科或分流的需要。这些国家还采取颁发证书来鼓励学生选择各自的发展方向。“一般毕业证书”表示学生已基本达到各学科的毕业水平;“优秀毕业证书”表示学生已达到较高水平;“成绩证书”表示该学生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学分少而职业教育的学分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选择不同层次的科目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分科和分流的目的。
3、重视综合课和微型课的建设。综合课也叫广域课程,它是把若干门相邻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体的一门新型课程。开设综合课的优点是:一是减少了开设课程的门数。例如,有的国家开设综合理科来替代原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目;有的开设人文科学来综合历史、地理等。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合观点。综合课可以打破原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知识人为割裂的缺点,有助于学生克服孤立片面认识事务,从而形成整体认识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方法。例如,现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的STS课程(即科学、技术、社会)就是融科技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一门综合课。微型课是指以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题编制的课时数不多的课程。往往以“讲座”或“系列讲座”形式出现在校园中。这是一种“短、平、快”的应时性课程。总之,综合课和微型课是一种对知识具有较大包容性且课时经济有效的课程形式。这在许多国家实践中得以证明。但综合课的开设需要有非拼盘式的教材和知识面相当广域的师资作为后盾,否则教学效果将会受到影响。但作为新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三)高中课程管理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在二十世纪中叶,对于课程的管理主要有二大类型:一是以苏联、日本等国为典型的中央集权型管理模式,国家教育职能机构从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考试科目等各方面均有严格的规定,地方和学校几乎没有什么灵活性可言。而另一类管理模式是松散灵活型的,如美国、澳大利亚等这些联邦制国家,各地方政府除外交、军事权归属联邦政府外,权限都独揽在手。这些国家中,州政府和学校对教育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例如可以自己选择教材、自设制订课程计划,没有统一的考试要求,等等。这二类管理模式各有利弊。中央集权型管理模式便于指挥、督导和有统一的可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地方、学校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发挥办学的特色。而松散灵活型管理模式则有利于发挥地方、学校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乏严格的可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近年来,各国都逐渐趋向于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即设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由国家、地方和学校分级管理。国家课程为公共必修的基础核心课程,应该有个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是指选择必修课,而学校课程则是指符合校情而开设的各种任意选修课。这三级管理模式充分吸取集权型和分散型两种管理模式的长处,也是各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