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
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不仅需要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而且必须考虑迎接社会发展的明天。综观世界各国高中课程改革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改革采用立法形式,表明其重要性和严肃性。为了抓住机遇,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各国政府真正认识到“教育就是生产力”的确切内涵。许多国家都把教育改革摆到国家议事日程的战略地位加以考虑。英国的《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就是通过十二年的反复论证最后以法律形式加以实施的。法律规定国家课程由英语、数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外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十门学科组成,每门学科都有基本要求,什么阶段教,教什么以及知识、技能和理解力的评价标准。法律规定所有国家课程都将在1996年,在全部2.4万所学校的800万学生和40万教师中执行。这项规模宏大的课程改革的战略意义在于它的权威性。美国由总统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也致力于重振美国基础教育的雄姿。正因为有了总统亲自签署的教育规划,改造美国现在的11万所中小学校的经费才得以落实。美国1992年的教育投资比1991年增加了25亿美元。没有一定的经济力量作后盾,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九十年代起,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文部省或教育部都纷纷推出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这些经过立法机构批准的改革方案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体现出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2、改革动员全社会参与,说明其广泛性和实效性。教育改革不但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和支持,更需要社会的影响和配合。例如,1984年,前苏联《真理报》发表了“改革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方针”(草案),全民踊跃进行讨论,其中以《教师报》最为活跃。据统计,参加讨论的高达1.2亿人次。“这是涉及每个家庭和全体苏联人民的极其重大的事件”,事后,《真理报》这样评价了教育改革的广泛性和实效性。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民更具有参与意识。例如,当美国发表了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国情报告后,美国的舆论界、科学界、教育界和经济界人士反应强烈,大家纷纷发表意见,阐述拯救教育危机的良策。美国最有影响的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发表题为“国家为二十一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明确表态:教育改革成败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师,应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权利和自由。维护学生利益全国联盟(NCAS)在《我们的孩子处在危险中》报告中强调,平等和高质量应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双重目标,不能因为追求质量而让出于不利条件下的学生面临新的危险。美国的促进科学委员会则从人才培养和课程设计方面提出了《2061计划》。这些教育观念的争鸣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方案出台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3、改革结合具体国情,取长补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新成立的世界全民教育联合会(WCEA)的发言人沙伦·皮克特说,应该把比较其它国家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美国一位教育专家在比较美、日、德三国学校教育后深有感触地说:什么能使学校成功?回答是并不一定要往学校投入大量金钱。德国和日本培养每个学生所花费的钱比美国约低50%,然而其教育质量一直名列前茅。原因是,美国倾向于把更多的钱花在建筑和管理上,而德国和日本则把较多的钱用在教师的工资上。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物色好的教育改革经验以促进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成效。1987年欧洲共同体开始一个称为“依拉斯谟( Erasmus)”的计划。该计划鼓励中学生到其它欧洲共同体国家学习,以促进国际间的了解。日本从1988年起正式实行高中生留学制度,目前已与国外高中结成姊妹校的多达325所。亚洲国家的国际间学习交流的热情更为明显,如新加坡派遣教育专家去美国和英国的名牌学校,专门考察如何开设更多的更有创造性的课程以及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韩国最近在分析日本、瑞典、法国、英国、西班牙、以色列和美国等各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后,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所负责制订一套准备在1995年推广使用的新教育课程计划。
4、学生的整体发展已成为改革的中心议题。教育改革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得以反映的。因此,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内容编排,学生的整体发展是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各国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明显地突出对学生个性差异的重视。首先反映在选修课的课时已占整个课程结构的相当比重;其次,在同一科目中增设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二方面基本上照顾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需要。除了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之外,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了高中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教育专家们认为,高中生不能局限于只会“解题目、做文章”,更应该了解社会,懂得生活。例如,澳大利亚的高中课程中开设了“社会文化和公民教育课程”,要求学生作为将来的公民要懂得如何有效参与社会生活,了解国家政策,建立信仰和理想。再如,美国有许多学校开设的家庭经济、心理咨询以及职业指导等课程,对学生今后的社会体现、心理健康及毕业分流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课程设置如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
三、几点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今世界各国丰富多采的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为开拓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思路很有帮助。但由于每个国家都有具体的国情,因此,借鉴和吸收应该有个充分消化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人口超级大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运行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不平衡的现象还将继续相当长一个时期。在经济、文化和教育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那里的综合实力在若干年后将赶上或超过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水平,而我国一些边远地区可能还只能把解决温饱问题作为近期的战略目标。而我国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从1981年制订以来,已有十三年之久。虽然在1990年国家教委针对现状提出了对现行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但是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例如,调整意见虽然规定必须开设一定课时的选修课,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但由于各校的办学条件相差悬殊以及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统一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进度要求,实际上,选修课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所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应该从课程管理和课程结构着手。
第一,采用分级课程管理模式。我国现有普通高中1万多所,但各地区各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差甚远,如师资、生源、经费、设备、场地等。在办学条件差别悬殊的情况下,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应该采用多级课程标准分级管理的模式。第一级课程是国家课程,课程的门类和要求应该是基于每个高中生共同学习能力和社会最基本要求的科目和最低限度的基础知识、技能。这些国家课程应由国家教育职能部门制订和督导。第二级课程是地方课程,由各地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制订出的选择必修课。这种必选课程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第三级课程是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办学条件而制订的切实可行的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由于三级课程的要求明确,管理切实,各司其责。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基础加特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种分级管理的课程模式有利于真正调动国家、地区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有利于真正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采用多层次的课程结构。我国现行高中教学计划是采取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形式来实施教学的。这种形式势必造成“千校一面”的局面,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多层次的课程结构来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例如日本,新的高中课程计划中,共同必修课都设有二或三个层次的要求,低层次的要求相当于我国的会考标准,高层次的要求相当于重点中学的分科标准或大学预科的标准。这种分层次的做法解决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另外,我国课程设置中的一纲一本现象较为普遍。国外的教育职能部门只是实行对课程的管理,而编写大纲和教材只是学术团体或专业研究机构的特长。所以我们也应该逐步实行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的做法。凡是经课程权威机构审核的大纲和教材都应该允许出版,这样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适应当前各个学校的多层次的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进一步深化运作,学校的活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激发,所以多层次的课程结构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我国高中课程设置另一个不足之处是缺少现代文明社会修养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日本、新加坡鉴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上富裕了,却没有培养出有理想的公民”的教训,强化“社会公民”的课程。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运行下,也可能出现类似西方某些社会现象。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只抓学问,不管思想”的错误观念。目前“高中生的理想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道德规范不如小学生”现象较为普遍。这表明,高中教育中,应在巩固学术性课程教学质量高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社会文明规范综合训练和理想教育。这也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参考书刊:
1、金世柏主编:《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2、马立、潘仲茗主编:《普通高中课程计划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
3、江山野:《美国高中的课程计划》,《课程·教材·教法》1992年第5期。
4、雷树人:《日本高中课程的改革》,《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3期。
5、 Colin Marsh: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London,The Falmer Press 1991。
6、S·Mead:Adventures in Curriculum Sydney, The Allen &Unwin Press。
作者:李酉亭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研所)
来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