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之窗 > 群众路线教育 >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现代廉政小故事
发表日期:2014-12-02  来源:   作者:
 
1、孙中山遗嘱儿女当自爱 
  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可谓官高权重。然而,他为公而忘私,一生清廉,临终时只留下自己用过的一些衣物以及2000本书籍和一所住宅,住宅还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募捐购买的。他留下的《家属遗嘱》中说:“余因尽瘁国事,不置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2、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党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3、董必武:人民公仆 党的“老牛” 
    董必武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赋诗吟唱:“革命原非为个人,支持群众得翻身。”他不仅严以律己,而且对子女及亲友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建国后,家乡的亲友以为他在北京做了“大官”,便要求他帮助解决工作、升学以及购买拖拉机、钢材等等。他一律加以拒绝,并谆谆教育他们:“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加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决不能利用职权给自己的亲属批物资,革命不是做官。” 1975年他在北京逝世,叶剑英在追悼会上说:“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4、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 
    周恩来总理“拒请” 
    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时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就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灶事员,而且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尽管这样,在宴会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朱镕基总理“罢宴”——不离开宴会厅,单独吃工作餐。 
    一次朱镕基总理开完会,被带到宴会大厅,他穿过摆满了美酒佳肴的不下百桌的酒宴大厅,来到他所应坐的首席座位但他没有就坐,而是又走到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要设宴人就在这个角落另摆一桌,他和他的秘书吃工作餐。由于朱总理不肯就坐大雅之处,而就坐在众人的一边吃工作餐,致使上千宾客都不再吃酒宴了。 
    温家宝总理“罢宴”——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介绍,“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的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特别的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5、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他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只找到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6、牛玉儒:一位市委书记的政治遗产 
    2004年8月14日.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因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消息传来,老百姓扼腕痛惜。 
    25岁当公社党委书记,32岁拥有副厅级职衔.48岁任省部级高官——牛玉儒最清楚,手中不断加重的权力该怎么用。 
    谋事不求官 
    1996年11月。牛玉儒从自治区政府秘书长的位子调任包头市长。这是一次“平调低任”。人们纷纷议论和猜测:犯错误了?领导不喜欢了?他却不以为然。 
    当时国企改革和社保事业发展进入攻坚时期,包头有很多企业不愿意交社保金、养老金。牛玉儒说,在保障民生问题上不能患得患失,并采取有力措施,使企业社保养老金收缴从过去不到50%提高到93%。曾任市长助理的道尔吉说:“牛市长正直啊,他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矛盾中从来不回避矛盾,敢负责。”到2000年9月,包头市完成的居民住宅建设面积相当于前46年的总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0%,当年获评“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并在2002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用权于民 
    2003年4月的一个傍晚,呼市新世纪广场,一位中年人招手上了王玉海的出租车。“他让我随便走,我以为是外地人呢。”王玉海说。他说是新来的市委书记。他问我哪条路最堵车,道路应该怎么拓宽? “牛书记抓城建不搞花架子,他是把城市当作自己的家来装点。”从包头起就与牛玉儒共事的孙建华说。 
    牛玉儒的骨灰从北京运回呼市那天,清晨6点有不少市民等在路边;葬礼那天下着雨,出租车司机、退休工人等3000多市民自发赶来,聚集在吊唁厅门外。 
    “伯乐相马”的标准 
    牛玉儒从不隐晦自己的用人原则:手脚干净,想干事,能干成事。他对干部的任用标准也是从“事”上看起。北京支援内蒙古的博士团成员张伯旭曾任北京市电子办副主任,原本是到呼盟挂职当副市长,却被牛玉儒“截流”了。牛玉儒说要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与乳业、电力鼎足的呼市支柱产业。张伯旭被牛玉儒的胆识所打动,很快,张伯旭与台湾建鼎集团洽谈,引进了20多亿元的汉鼎光电项目,并在当年实现产值80亿元,2006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清廉家风 
    呼和浩特市原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清正廉洁、不享特权的高尚行为更是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牛玉儒能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 
    牛玉儒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老党员,儿子当了“大官”还不忘提醒儿子。一次,老人看了京剧《铡包勉》,心有感触,忙给牛玉儒写了一封信:“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只有你当了领导,一定要清廉,像包公一样,堂堂正正!” 听说牛玉儒果断拒绝了亲人们的相求,老人却感到欣慰。他在电话中劝道:“玉儒,亲戚越骂你,老百姓就会越信任你……” 
    清廉家风源于做好亲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个兄妹,至今全是普通百姓。妹夫几年前下岗,妹妹打来电话求助,牛玉儒说:“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岗是个普遍问题,你们要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别人带个头。” 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二嫂千里迢迢找来,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热情款待。但一听这事,一口回绝:“这样的事不要找我!”二嫂当时就哭了。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进了一家企业工作。牛玉儒得知后非常高兴。 
    清廉家风源于家人的支持。对家人,牛玉儒约法三章:不准开门,不准收礼,不准说情。无论任自治区副主席,还是做市委书记,牛玉儒家门前总是“访客”不断。倘是送礼的,家人劝其把礼品拿走,有事到办公室说;若是上访户在家门口等,牛玉儒就让爱人把他们让进来,沏茶倒水,热情接待。 
    家庭是每个人的“港湾”。牛玉儒成长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与他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但与父辈的教育、亲人的理解、家人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可见,家风与工作作风紧密相关。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里屯5号 CopyRight 2011-2013 All Right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64162264 邮箱:bjsltyz@sltyz.com 邮编:100027
友情连接:中国禁毒数字展览馆
京ICP备05038995号